王桂江是第一管理區第一作業區的一名黨員,今年他在自己承包的旱田上,種植白瓜,開發水田獲得了好的經濟效益,白瓜畝純效益330元,水稻畝純效益520元,除上上交農場利費和生產直接費用,他種植的498畝土地,純收入10.6萬元,人均收入3.5萬元,成為管理區的效益大戶。
第一管理區是農場唯一的旱作管理區,歷史上一直種植小麥、玉米、大豆。由于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影響,職工種地虧損的年頭較多。前幾年,管理區為改變旱田“一統”天下的局面,也進行過水稻開發,但由于土地屬山坡崗地及水源缺泛等原因,最終導致將改了的水田又改種旱田。2004年,農場黨委在黨員中開展了“雙帶雙爭”活動,要求黨員要帶頭致富,帶領群眾共富。王桂江是這個區的老職工,他認為,自己是一名黨員,要發揮黨員作用,為自己和職工謀一條致富門路,看到別的管理區種植水稻,都取得了好的經濟效益,就抱著試試看的心理,他想,既然別的管理區都能種植水稻,這里雖說缺乏水源,地不平整,但可以打井,把地平整平,不就可以種了嗎。于是,他將自己的旱田選出50畝,進行水稻開發。王桂江敢干的事,職工群眾也跟著干,另外一名職工也跟著旱改水開發水田。種植水田要求土地平整,王桂江用自己的拖拉機將土地平了一次又一次,直到達到平整細碎的標準為止。為了保證用水,王桂江采取了打深井的辦法,解決了以往開發水田因井淺水量不足的無法保證水稻用水的問題。在種植水稻過程中,王桂江通過讀書、看報,參加農場培訓,請教農業技術人員和別的管理區有種植水稻經驗的種植戶,掌握了水稻三化栽培技術,按照技術要求和措施,他搶農時,運用葉齡管理計劃化的方法,注重在管理上下功夫,使水稻產量達到了千斤以上,開發水田獲得了成功,為今后群眾開發水田,走以稻致富的路子做出了樣板。
在開發水田的同時,王桂江積極擴大白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,帶頭進行玉米、大豆、白瓜的覆膜技術栽培,帶頭推廣應用農業生產新技術。雙綠肥是海洋生物有機肥,無毒、無害、無污染,具有提高作物產量,抗大豆重迎茬,抗倒伏,消除土壤板結,畝成本低等優點,但在推廣的時候,管理區的職工因以往沒有用過,對此不信不用,導致推而不開。今年,王桂江將自己種植的300畝大豆地全部采用雙綠肥和二銨、尿素搭配使用,帶動大多數農戶,使用雙綠肥。經過一年來的試驗對比,雙綠肥確確實實地起到增產增收的效果,群眾從使用雙綠肥中得到了效益。在農場召開的雙綠肥現場會上,王桂江向農場領導及各管理區領導匯報了使用雙綠肥的經過和經驗,受到了參加會議的農場領導和與會者的好評。
王桂江敢想敢干,說干就干,勇于帶頭致富,在致富的征途上,大踏步地前進,走上了成功之路。我們希望,有更多更好象王桂江這樣的致富帶頭人,帶領大家盡快地富裕起來。 |